前言
前不久,Redmi Note 11系列手机正式发布,作为一个千元机新品,该系列在充电速度方面有了全新突破,尤其是Note 11 Pro+,搭载了120W快充技术,15分钟就能将4500mAh电池充满,官方称之为“神仙秒充”。
Redmi Note 11 Pro标配的是一款120W的USB-A接口充电器,除了能够让手机实现120W快充外,该充电器搭配原装线缆还可以实现65W PD快充输出,从而为更多的数码设备充电。
此外,也就在这款Redmi Note 11系列上架开售的同时,小米官方商城还上架了一款全新的120W氮化镓快充,并且标配了USB-C充电接口,这也是小米旗下首款百瓦级氮化镓快充,在体积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概览
同样是小米120W快充充电器,两款产品在性能和用料做工方面又有何不同呢?此前充电头网已经分别对两款产品进行了详细的拆解,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一下两款产品的具体差异。
在分享之前,充电头网已经将两款产品的基本性能参数和主要器件的用料放在表格里面,以便大家参阅,下文为细节介绍。
外观
小米120W氮化镓快充充电器在官方商城是按套装出售,价格299元。包装盒里除了充电器之外,还附赠了一条6A的USB-C to USB-C充电线,长度为1米。
充电器的外形保持着小米家族原装大功率快充的风格,机身主体为白色亮面处理,正面印有120W以及小米公司,小米设计的字样,输出端配有一个USB-C接口。充电器体积方面明显小了很多,三维尺寸仅为55.6mm × 55.7mm ×28.4mm,功率密度达到1.36W/cm³,重量约为138.2g。
本次拆解的小米120W USB-A快充充电器是Redmi Note 11 Pro+原装标配的,同时在小米官方商城有套装版零售,价格249元,包含一条6A规格的USB-A to USB-C线缆。
整体机身为白色烤漆亮面处理,输出端面盖板为浅灰色哑光表面,输出端配有一个USB-A接口,内置橙色胶芯。充电的长宽高分别为63.5mm × 60.4mm ×28.2mm,整机功率密度为1.11W/cm³,这也是达到了相当紧凑的水准,裸机净重约为183.8g。
参数以及性能
小米120W氮化镓充电器的详细规格参数显示,其型号为MDY-13-ET;输入:100-240V~50/60HZ 1.7A;输出:5V3A、9V3A、11V6A、20V6A。产品已经通过了3C认证和QC3.0认证,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制造。
通过CQC官网查询,小米120W氮化镓充电器由江西吉安奥海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生产,目前已经获得CCC认证。奥海为业界电源大厂,据悉众多手机品牌原装充电器都出自奥海生产。
性能方面,使用ChargerLAB POWER-Z KT002检测充电器的输出协议,显示小米120W氮化镓充电器支持Samsung 5V/2A、DCP协议,以及QC2.0、QC3.0、PD3.0等快充协议。
此外,小米120W氮化镓充电器还支持USB PD3.0快充,不过PD快充的最大输出功率为65W,设有5V3A、9V3A、15V3A、20V3.25A四组固定电压档位。
小米120W USB-A口快充充电器的产品型号:MDY-12-ED,输入:100-240V~50/60HZ 1.7A;输出:5V3A、9V3A、11V6A、20V6A。通过CQC官网查询,小米120W USB-A充电器同样由江西吉安奥海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生产,目前已经获得CCC认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米120W USB-A口充电器有两个版本,左侧为小米10至尊纪念版标配的老款,不支持全电压下输出120W功率,新款则是在此基础上做了优化,支持100-240V 50/60Hz全电压下输出120W,本次主要介绍新款。
搭配原装充电线,使用ChargerLAB POWER-Z KT002检测充电器的输出协议,小米120W USB-A口充电器支持DCP、Samsung 5V2A、QC2.0/3.0和PD3.0协议。
同时也可以检测到充电器支持PDO电压档位,显示支持5V3A、9V3A、15V3A、20V3.25A四组输出电压,支持65W PD输出。需要注意的是,小米120W USB-A口充电器必须搭配原装线缆才能输出65W PD快充。
电源架构
小米120W氮化镓充电器内部PCBA模块全部灌注导热胶填充。
清理掉灌胶,PCB板正面非常紧凑的布满了各种元器件,输入端元器件均采用热缩管包裹绝缘,同时还采用平面变压器以缩小整体体积。
电路板镂空放置平面变压器磁芯,用以降低整体厚度。
将主板正面元件全部拆除,可见设有一颗整流桥、一颗氮化镓功率器件以及一颗协议芯片。
通过对充电器正背面电路分析发现,小米120W氮化镓充电器内部采用PFC升压后为QR反激开关电源供电,由协议芯片控制,根据负载需求,输出宽范围电压。
小米120W USB-A口快充充电器的内部电源模块同样采用注胶填充包裹。
将包裹在PCB板外围的导热硅胶清理干净,可见内部元器件布局也是非常紧凑。
PCB板背面为控制电路,上面分布着多颗贴片元器件。
将PCB板正面的元器件拆除之后,可以见PCB板上还有多颗贴片器件。充电头网观察分析发现,这款充电器同样采用的是PFC升压供电,开关电源输出宽电压,并由协议芯片控制输出电压的架构。
PFC升压电路
小米120W氮化镓充电器输入端PFC控制器采用矽力杰SY5072B,该芯片运行在临界模式,采用恒定导通时间运行,内置的升压转换器采用准谐振开关以获得高效率及优化EMI性能。
主板正中为PFC升压开关管采用的是纳微NV6134,这是一颗集成了驱动和保护电路的氮化镓功率芯片,散热升级,采用更大的散热焊盘优化温升。这也是纳微第三代氮化镓芯片,拥有更强大的电气保护性能,响应速度相比之前要快三倍。相比于分立的氮化镓芯片/器件设计(Discrete GaN designs),纳微GaNFast氮化镓芯片具有10倍更高的静电耐压。
ES5JCR快恢复二极管,用于PFC整流。
小米120W USB-A口充电器同样选用了矽力杰SY5072B PFC升压控制器。
PFC开关管采用意法STL24N60M6,NMOS,耐压600V,导阻209mΩ。
平伟 PBMUR5JE快恢复二极管,用于PFC升压整流。
AC-DC
小米120W氮化镓充电器的主控芯片来自安森美NCP1342,这是一颗高频反激准谐振初级PWM控制器,内置主动X2电容放电、支持宽范围Vcc供电、支持外接热敏电阻进行过热保护和多重完善的保护功能。左下角是初级的热敏电阻,用于检测充电器温度,进行过热保护。
初级侧的功率器件同样采用的是纳微NV6134氮化镓功率芯片。
同步整流控制器来自MPS,型号MP6908A,最高工作频率600KHz,支持DCM,CCM和QR以及ACF工作模式,支持标准电压和逻辑电压驱动的同步整流管。
同步整流管采用威兆半导体 VSP003N10HS,NMOS,支持10V逻辑电压驱动,耐压100V,导阻3.8mΩ,采用PDFN5*6封装。
小米120W USB-A口充电器的PWM控制器同样为ON安森美NCP1342。
初级开关MOS搭配的是意法STL24N65M2,NMOS,耐压650V,导阻0.25Ω。
次级侧的同步整流控制器为MPS MP6908A。
同步整流MOS管选用威兆半导体VSP003N10HS。
变压器
虽然两款小米120W充电器内部都选用平面变压器,但是两款平面变压器的结构和布局完全不一样,共同点是两款平面变压器都是高集成设计。
从小米120W氮化镓充电器内部的平面变压器来看,有一部分元件已经布局到平面变压器的电路板上,由此帮助扩展电路板面积,提升功率密度。可见平面变压器次级侧焊接了两颗输出滤波电容,初级侧是一颗纳微的氮化镓开关管。
背面次级侧焊接了同步整流控制器和同步整流管,初级侧焊接了反激的吸收电路。
再来看小米120W USB-A口充电的平面变压器,体积明显比上面的更大,不过同样集成了AC-DC电路中的部分元件及MOS。可见初级开关MOS以及同步整流电路焊接在平面变压器所在的PCB板上。
另外一面焊接初级吸收电路和同步整流控制电路。
协议芯片
小米120W氮化镓充电器的协议芯片来自英集芯,型号IP2729,是一颗小米定制的协议芯片,内置集成了USB PD、QC3.0快充以及小米120W秒充协议,功能十分强大。
小米120W US-A口充电的协议芯片同样采用的是英集芯IP2729,两款充电器在输出协议以及PDO报文等方面表现一致,也得益于使用了同一颗协议芯片。
电容
小米120W氮化镓充电器的初级滤波固态电容均来自SAMXON三信,其中三颗规格为400V 15μF,另外一颗规格为400V 22μF,初级滤波电容总计67μF。
输出滤波方面,变压器所在的PCB板上采用了两颗绿宝石固态电容,两颗25V 470μF并联。
另外还一颗输出滤波固态电容同样来自绿宝石,规格25V 470μF。
小米120W USB-A口充电的两颗高压电解电容也都来自SAMXON三信品牌,不过采用的是笔形电容,规格400V 56μF,并联焊接在PCB板上,总容量112μF。
同步整流输出滤波固态电容,规格为25V 820μF。
充电头网总结
两款小米120W快充充电器的拆解对比完毕,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是给人留下第一印象的是两款产品的外观,内置氮化镓功率器件的120W充电器在体积方面显然更占优势,1.36W/cm³的功率密度以及138g的重量,让这款产品既小巧又轻便。而USB-C接口的配置也让这款充电器的通用性更好,准确的来说是更符合市场潮流。
性能方面,两款120W充电器在协议和PDO表现来看,都是处于统一水准,除了兼容自家手机120W快充之外,都支持65W PD快充输出。唯一的区别则是,USB-A接口的版本必须搭配小米自己定制的6A A to C充电线才能输出65W PD,而USB-C口的版本则没有这种特殊的要求,常规的5A线缆即可。
最后回到产品用料方面,两款产品的用料和做工都是可圈可点的,内置的主要芯片和元器件均来自业内知名大厂品牌,这也保证了产品整体的稳定性。